自2002年12月第一次当选垫江县人大代表至今,我已进入第四届任期,走过了十六个年头。回首十六年的代表生涯,我感触良多。最突出的感受是: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必须强化三种意识,才能履行好代表职责。这三种意识是: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和席位意识。
一、学习意识
人大代表需要专门的学习,这也是我成为代表以后才切身体会到的。当选之初我曾认为:作为代表只要精通本职工作,并将相关问题带到会上,就足以尽到代表职责。但以后的事实告诉我:仅停留在局部本行的角度作代表,缺少的是视域和思维的高度、宽度和深度,难以承负起一个人大代表应有的全局性政治担当,所以必须进行专门的学习。
代表的学习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法律法规层面;第二,形势大局层面。前者规范的是代表的权利义务和法治意识;后者提升的是代表的眼界思维和研判水平。两者都很重要。曾经有位县代表,两次未经批准没出席代表大会,按照《代表法》的规定,这等于自行终止了自己的代表资格。但遗憾的是当被告知时,这位代表竟然毫无察觉。这件事给了我深刻的警示: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自己有知识就是知法者。尤其是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如果不学法、不懂法,照样可能在法律的出口处违法。而且,就其身份而言,此时的任何解释都太过苍白。其实,我国的法律对人大代表从选举产生到履职要求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多年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再加上县人大组织的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使我收获甚丰,从而也提高了依法履职能力。
实际上,学习的更大收益在于对代表实际工作的推进和能力的提升。回顾自己多年提交的批评建议和议案,我发现:凡是对法律法规理解深刻,热点焦点把握准确的,都能得到更快更好办理。比如,由本人提出的“加快扩宽油华太楠路进程,推动垫江牡丹旅游发展”的建议,就是因为把握了大局、抓住了关键,因而引起很多代表的共鸣和响应,县上高度重视,当年就组织资金2000多万元油化了太平到楠竹山公路,促进垫江牡丹源景区建设,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责任意识
人大代表的责任有别于其它工作责任,有两个突出特性:第一,其责任指向是基层民众,与通常工作向上负责的方向截然不同;第二,其责任未设刚性约束,与代表的个人收入和职位调整不直接挂钩。这两个特性给代表履职带来了两个困难:一方面,需要克服通常工作的负责习惯,在作为代表履职时,必须学会郑重转身,真心实意地面向基层、服务选民;另一方面,缺少约束的责任极易受到挤压和冲减,酿成开始时热、随后则冷;有空时热,没空则冷的局面。所以,尤其要强化代表的责任坚守和履职自觉。面对这两个难题我体会,除了加强自身素质之外,常到选民中间是最好的责任提醒。代表本身都具备基本的责任意识,如果能够经常性地亲耳听到选民的呼声、亲眼看到选民的困境,头脑中的责任意识就会不断被清晰和放大起来,并凝聚为强大的工作动力。
经常到选区走访选民是我在代表工作中养成的习惯,这使我对选区的情况和选民想法有着深入的了解。而当责任意识植根于头脑时,对有些问题的反映往往比群众更加敏感。如:路灯哪盏不亮,垃圾哪儿要清理,树木哪儿需补种,管线哪要疏通等等。有时群众刚刚开口,事情已得到解决。当然,多数问题的解决,并没有这么容易。,如街边菜场的规治进市场,公厕的兴建改建,过街通道的安全设计等等。正是责任意识的坚守,支撑着我克服着一个个难题。
三、席位意识
我国实行的是代议制民主,人民主权的实现采用间接形式。在这种制度安排中,代表的地位十分关键。每个代表的位置实际上是我们的制度为一定选民群体在国家政治格局中专门留出的法定空间和言论通路;而每位席上代表则是一定选民群体在制度运行中的权利代理。这就是代表的席位意识。应该说,一名在位代表权利实际上已不再单纯属于自己,为选民的权利而言行,是与席位同在的庄严责任。有时我们可能并不经意在位而缺席、在席而不议、只议而不为等“小事”,但如果将其放到制度框架中考量,这等于或长或短地关闭了上万选民主张利益的通道、中断了他们法定的政治权利,这在制度上是无法允许的,事实上,任何代表都没有忽视这种责任的权利。
席位意识使我一直尝试着一种努力:即,使授权后的选民仍不失主权在握的感觉。多年来,我与选区村民已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可以使席上席下得以贯通,使各种权益诉求得到关怀。从理论上讲,这也正是人大制度设立的重要目的。任职以来,我从治安环境、公共卫生、道路建设、出行安全、绿化美化、休闲健身、教育质量、旅游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几十项批评建议,籍此保证了广大选民主人翁的权益。
应该说,基层代表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他们拥有庞大而直接的选民群体,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所有更高一级代表席的位基。因此,基层代表席位力量的成长当然地成为整个人大制度的实践和创新基地。这对于正在推进民主进程的中国,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多年的代表工作实践使我感到收获多于付出。我知道有一天我将不再是代表,我会离开人大队伍,但是此生曾有机会为公众和社会服务,将成为我永远珍藏的记忆和光荣。(卓树伦)